
北京晚报在10月11日推出“养老在北京”2024调研报告,旨在为老年餐桌“添柴加火”,给老人办“食”事。调研报告刊发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不少老人直夸“开眼界”,一些养老助餐点也从中借鉴经验,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为老人提供更多优质服务。
最近报名参加一家养老院重阳节志愿服务的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唐艺殊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每逢重阳节前后都会有青年志愿者组织丰富的活动。
近日,记者来到村里,却感受到这里的老人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这源于南庄村探索实施的农村养老“互助共享”模式。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敬老节。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特征明显,很多老人腿脚不太灵活,行动不是很便利,独立生活能力也受到影响。
报告显示,在各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中,长者食堂的知晓率最高;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总体评价低于社区养老服务;而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评价方面,对便利性的满意度高于服务质量水平的满意度。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人。相较于城镇地区,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更深、速度更快,而农村也是我国养老体系的薄弱环节。为了应对农村的老龄化难题,各地都在进行积极探索。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2.96亿。有专家预计这一数字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约5亿。发展老年教育,让老年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一条道路。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国家老年大学在挂牌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已成立40家老年大学分部、3000个老年学习中心、5.5万个老年学习点。
在重阳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代表回信,勉励他们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银发力量”。
昨天是重阳节,也是我国第12个“老年节”。在当天举行的2024北京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家年华”活动上,市民政局发布《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比2022年增加29.7万人,为近8年来增量最大、增速最快。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
今年10月是第15个全国“敬老月”,10月11日重阳节当天,“银辉照杭城 共绘桑榆梦——杭州市百岁老人图谱发布暨2024年‘敬老月’主题宣传活动”在杭州市萧山区举行。据会上发布的《百岁老人图谱》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杭州市共有百岁老人1714位(含虚岁),最长寿者今年109岁。
10月11日,江苏省扬州市发布了以老年人优待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扬州市老年人优待条例》,该《条例》在老年人优待的内容、项目范围等一系列涉老优待措施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在扬州市范围内施行。
9日,2024年上海市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启动,上海终身学习地图同时发布。从基础的智能手机操作,到智慧就医、休闲娱乐、社交互动、数字艺术,乃至前沿的人工智能,今年上海市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行动精心准备不同内容层级、不同应用领域的数字教育教学内容,针对老年群体差异化学习需求,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让每一位有需求的老年人都能在智慧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