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初的一天,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上午8点,载着10名老人的中巴车准点从上海徐汇区发出,一个半小时后,抵达嘉兴逸和源养老院。
查看各种户型、参观活动中心及护理院,中午到食堂吃饭,餐后逛一逛养老院内的生态公园。考察下来,有7名老人打算当天住下,体验两天养老生活,如果合适,这将是他们老年生活的重要驿站。
就像一群候鸟,老人们穿梭在不同的城市。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近年来,选择异地养老,似乎成了北上广等大城市老年人的时尚。他们为何要奔赴另一座城市养老?
寻找“慢生活”
走进嘉兴逸和源养老院,一层层楼道宽阔敞亮,充满着生活气息。
这是老人们的小家。一间挨着一间,大多数都挂上了纱质门帘,有些还贴着春联福字。门前的过道上,躺椅、健身器材、各类花卉盆栽,整理得井井有条。
(嘉兴逸和源养老院的走廊,老人们收拾得井井有条 记者 顾雨婷 摄)
嘉兴逸和源养老院目前住有800多位老人,其中60%来自上海。
80岁的上海奶奶蒋玉华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为了给自己找个满意的养老院,我来看了三趟呢!”她笑呵呵地说。
原本孩子就不同意她住养老院,可是拗不过她,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她不想总麻烦孩子们。“实在要住的话,上海找一家好了么!”家人朋友都劝她。
来嘉兴前,蒋玉华在上海考察了一圈,青浦、金山、奉贤的养老院跑了十几家,都不太满意。条件好的养老院超出消费能力,中档的养老院环境稍好,但活动空间不大,还有一些养老院是两人间,收费也不低。
偶然一次机会,她从朋友那得知嘉兴有个养老院,住的房间是套房,可以自己烧饭,还有大花园,价位也适中。“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氛围,大家就像邻居一样。”她说。
最让蒋玉华开心的是,她在这里结识了不少朋友。江敏芝与蒋玉华同岁,连生日都在同一个月,两人同在嘉兴养老相识,一见如故。江敏芝来嘉兴更早,已经在这里住了7年。
若是偶尔想回家看看,周三周六可以坐回上海的班车,也可以免费坐着公交车到嘉兴火车站,花12.5元转乘绿皮小火车,1小时就能到上海。
让上海老人们欣喜的是,2019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全部纳入上海异地就医门诊医保直接结算范围,上海的医保卡在浙江也能刷了。
“这对我们来说太方便了,配药再也不用来回跑。”73岁的陈雪华和老伴三年前来到嘉兴养老。那时,老伴发生了交通事故,受伤的腿骨一直没长好,每三个月就要回上海复查一次。新政出台后,她陪着老伴在养老院附近的医院复查,如今老伴恢复得不错,平时偶尔还打一打乒乓球。
“近年来,大约有两千位上海老人跨城养老。”上海长三角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冯建光告诉记者,如果从传统意义上的养老服务来说,绝对数量相对较小,但如果将跨城养老延伸到异地康养,数量就非常庞大了。
以浙江安吉为例,每年吸引大量长三角的老人来旅居康养。如上墅乡董岭村,本村常住只有三四百人,每年的5至10月,旅居的外地老人有三四千人;而鄣吴镇的山屿海幸福城养老公寓,每年约有两万名老人来此短期居住。
老人们为何选择异地养老?江苏省老龄产业协会会长张建平分析,首先大城市居住拥挤、生活节奏快、不能满足老年人慢生活需求。其次周边中小城市生态环境资源优越、养老机构更加舒适宜居。此外,部分周边中小城市养老生活成本较低,也是异地养老兴起的因素之一。
越来越大的康养市场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这个数据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上升了5.4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几乎每5个人中,就有1个人年龄达到60岁或以上。
各项数据都在提示,“银发经济”将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市场。有人,早早嗅到了商机。
14年前,浙江天声集团董事长汝才良投资一亿资金建设逸和源,却发现无人入住。“当时太理想化了,中国的老人需要养老机构,但是到了真正付钱的时候大多数老人却不一定会买单。”眼看资金链快要断了,他卖了三套房,才勉强渡过难关。
本地人不买账怎么办?他很快发现了一个突破口,主攻上海方向。“和上海的养老院比,我们在定价和环境上都有优势,养老院内还配备康复护理医院。”到了2016年,养老院终于开始盈利。
“参观第580家养老机构。”最近,汝才良更新了朋友圈。到全国各地养老机构、单位参观学习,是他的日常。投身养老行业至今,汝才良的微信加了6700个养老行业的好友,现在仍在养老行业浮沉的,只剩三分之一。
(嘉兴逸和源养老院,老人们正在用餐 记者 顾雨婷 摄)
传统的养老模式外,旅居康养正逐渐成为养老市场的另一种主流方式。
每年4月,天气渐渐变暖,不少老人就进入了旅居模式,长三角的康养酒店更是一房难求。“我们常住的是德清一家养老院,最近我们俩身体都不错,就来安吉住一两个月。”在安吉山屿海幸福城养老公寓,我们遇见了来自杭州的徐国强夫妇,为了给自己选择满意的养老院,夫妻俩参加了好几届老博会,查了不少资料。
早在2009年,山屿海集团尝试老年人的候鸟旅居度假模式,算是养老行业较早吃螃蟹的企业。“那时候由于天气原因,老年人选择旅居大多选择海南过冬。随着养老理念的变化,旅居养老越来越受欢迎,不少老人还会选择小众一些的地方。”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山屿海通过业主托管、合作自营自建方式,在全国和海外有近100个旅居度假基地,一到旺季几乎都满房。
通过高频旅居提升黏性,他们还发现了中老年群体旅居度假之外的康养需求。“老人们普遍对健康和重视,我们也会通过制定康养计划等方式,对养老产品进行迭代升级,为老人们提供更全面的服务。”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当前,随着老年人人口的不断增加,养老市场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以长三角为例,根据各省市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共有4900余万老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发布报告显示,预计到203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老年人口将增至7500万,达到常住人口的33%。
长三角各地也纷纷瞄准这块市场。江苏提出“苏适养老”的顶层设计、浙江提出了“养老看浙里”的体系思维,而安徽则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双招双引”的规模化发展。
不久前,首届“长三角康养产业对接会”在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举行,三省一市围绕养老产业进行交流。养老市场的竞争激烈也可从本次会议中窥见一二,广德宣布将以“一号工程”的高度推进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全力打造世界级“康养名城”。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老人在流动养老过程之中,其实关注的还是产品和服务。”冯建光说,养老本质上还是一种生活,应注重提高康养相关内容的建设、产品的设计研发,进行合理的定价,才能够迎接跨城养老这一趋势。
区域协同养老,瓶颈待突破
如果把视野放到全国,可以发现,区域协同养老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除了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养老服务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服务合作发展、成渝养老工作协作发展等区域养老服务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不少省市还签订了跨区域和跨空间的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等。
在不少专家看来,按照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方向,在更大范围和空间内规划和配置养老资源,实现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建共享。
张建平认为,“跨城养老”一方面可以更好满足各类老人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纾解大城市养老资源供给不足压力,同时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养老资源,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即便有各项政策加持,也有不少老年人愿意买单,区域协同养老还是面临不少难点和堵点。
比如医疗资源不均衡。部分市县的医疗基础相对薄弱,养老机构无法对老年人群日常慢病管理、健康管理提供医疗保障。
再比如政策有待打通。部分地区的长护险不能通用,这就需要两地财政部门打通财政转移支付渠道;老人跨域养老享受服务后,各地补贴的政策也需要及时跟进。
无论如何,这些客观条件都制约着区域养老的进一步推进。
张建平认为,政府部门要在医疗资源保障、医保异地联网结算、机构分级推荐以及养老服务标准化与推广等方面,加快推进区域养老一体化。
“区域养老产业协调发展,要打破地方保护边界,借助经济市场的力量,提升区域的养老服务质量。”冯建光分析,推进区域一体化养老需要统筹发力,本质考验的是政府治理结构是否合理。
随着长三角合作的日益紧密,各项养老政策也在紧锣密鼓落地。在近日举行的第六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上,长三角首次联合推出年度一体化发展实事项目清单,其中就包含养老服务一体化。
该项目内容包含,推进长三角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服务标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共享互认,发展旅居养老基地300家以上,长护险延伸结算试点覆盖苏浙皖三省12个市。
“在政策的不断完善中和市场的不断检验中,区域养老市场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冯建光说,这项工作需要政府、市场多方面的努力,共同营造让老年人安心的、自由的养老环境。
(根据受访者意见,文中蒋玉华、江敏芝、陈雪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