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民政部获悉,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据了解,《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已于2019年12月27日批准发布。规范规定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的基本要求、安全风险评估、服务防护、管理要求等内容,划出了养老机构服务的安全“红线”。为了让养老机构做好充分准备、顺利过渡到强制性国家标准要求,规范设置了两年过渡期。2022年1月1日,规范生效实施。
“规范正式生效实施,意味着全国所有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都将受到这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的保护,所有养老机构也将受到这个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约束。”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李邦华介绍,下一步,民政部将加强行政检查、进一步完善标准与综合监管制度衔接,推动强制性国家标准落实到位,同时加强对不达标机构的帮助指导。
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还发布了《养老机构老年人跌倒预防基本规范》《养老机构膳食服务基本规范》《养老机构洗涤服务规范》《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状况评价和监测服务规范》《养老机构服务礼仪规范》《养老机构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规范》《养老机构接待服务基本规范》《养老机构康复辅助器具基本配置》等8项行业标准。
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党委书记甄炳亮表示,配套出台的相关行业标准与《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互为依托。“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底线标准,养老机构要树立底线思维,对强制性国家标准条文逐条学习,消化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流程环节,不折不扣实施。
银保监会:养老保险机构 要强化养老属性
为推动养老保险机构走专业化发展道路,银保监会日前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养老保险机构发展的通知》,要求养老保险机构强化养老属性,更好服务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
通知指出,养老保险机构应定位为专业化养老金融机构,进一步突出养老特点,优化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和风险保障等服务,提升长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与养老金融业务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通知明确,推动养老保险机构重点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养老保障管理和企业(职业)年金基金管理等体现养老属性的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保险公司参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
通知要求,清理压降养老特点不明显的业务,终止或剥离与养老无关的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压降清理现有短期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保险机构开展个人养老保障管理业务转型与产品创新。
“全球在世最长寿老人”
迎来119岁生日
日本老人田中力子2日迎来119岁生日,继续保有获吉尼斯认证的“全球在世最长寿老人”头衔。
据共同社报道,老人现居住在福冈县福冈市一家养老院。家人说,她给自己立下的“小目标”是明年迎来120岁生日。
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机构2019年3月9日确认田中力子以116岁66天的高龄成为“全球在世最长寿老人”。2020年9月,她又以117岁261天的高龄成为日本有记录以来最长寿老人。
老人自称长寿秘诀是“吃美食和学习”,平时爱喝碳酸饮料、吃巧克力。在养老院里,她通过做手势与工作人员沟通互动,还喜欢做算术。去年9月敬老日收到福冈县知事服部诚太郎献花时,她摆出意为“和平”的手势表达喜悦。
太原
与高龄独居老人的“一帘”之约
太原市有一支特殊的志愿服务团队——“窗帘行动”服务队。他们的出现,让很多高龄独居老人多了几分安全感。
“窗帘行动”服务队发起者名叫张建中,退休前是一位火车司机。他和妻子组织大家做公益时,发现社区有不少高龄独居老人。通过联系社区进行摸底,并征得老人及其家人同意,服务队选定了一些体弱多病的高龄老人作为服务对象。志愿者每天清早七点到八点半之间定时在老人楼下巡查,若发现窗帘被拉开,表明老人安全,他们便会放心离开;如果窗帘没有被拉开,他们会立即前往老人家中查看询问,防止意外发生。夜幕降临,他们还会查看老人的窗帘是否已经拉上。
“一开始试行了3个月。没想到很多人点赞,给了我们坚持下去的信心。”张建中说。67岁的志愿者张巧富负责巡查杏花岭区铁路迎春社区两位高龄老人。6月6日这天清早,她一如既往来到89岁独居老人谢淑英的窗下,却没有看到老人像往常一样拉开窗帘。老人心脏不好,前几天还患了感冒。见此情景,张巧富心里一阵紧张,急忙走上前去轻叩窗户,只见老人隔着窗户向她微微招了招手。她一边跑去敲门,一边给老人的儿子拨电话。等到老人的儿子赶到,她又帮忙把老人送往医院,直至老人脱离危险才离开。
“能给社会尽一点力,就觉得挺有价值。”张巧富说,加入“窗帘行动”后,自己每天6点就起床,到点就出勤,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
太原市“窗帘行动”志愿服务队有一套管理制度,包括出勤穿“制服”、定时窗外巡查、拍照后在微信群“打卡”等。从今年4月至今,已经有35名志愿者和8个社区16位老人立下了“窗帘之约”,“窗帘行动”志愿者队伍也从最初的10人增至30多人。
威海
“海螺姑娘” 走进特困供养家庭
“您脊柱炎最近严重吗,每天下地活动几次?”“营养跟得上吗?”近日,在山东威海荣成市后垛山村分散特困供养人员姜明家中,“海螺姑娘”专业服务团队成员、医生鞠超一边为他进行触诊,一边询问他近期身体康复情况。
对行动不便的姜明来说,最发愁的事就是去医院看病。自从有了“海螺姑娘”专业服务团队定期上门提供助医服务,解决了他外出就医不便的难题。目前在威海,像姜明这样的特困人员约有1.1万人,其中7600余人为分散特困供养人员,他们普遍独居且年龄较大,自理能力较差,仅在经济上救助,对生活改善非常有限。
兜底线,救急难,解民忧。近期,威海精准把脉特困人群“急难愁盼”问题,统筹全市3200余万元分散特困供养照料服务资金,以“海螺姑娘”特困人员服务品牌为引领,打造多层次梯度式救助体系,为特困人员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照料服务。
目前,威海建立起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服务保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建立38处分散特困供养服务站,点状辐射全市72个镇(街),组建多支“海螺姑娘”居家服务团队,开展标准化服务。
永州
潇水护“鸭”人
入冬后,在潇水之滨寻找中华秋沙鸭是曹建军的“头等大事”。他所在的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是候鸟越冬的主要栈道和栖息地之一,居于潇水双牌段的日月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中华秋沙鸭偏爱的“歇脚地”。
“一年一约,像是等待老朋友,到了候鸟南飞季节,我几乎天天都去找,直到看到它们来了,我的心就踏实了。”曹建军说。
作为双牌县本地摄影爱好者,61岁的曹建军在原单位从事摄影宣传等工作二三十年,直到去年退休。他用镜头记录着双牌县这些年的变化,跟中华秋沙鸭结缘是在2013年3月,那时候他作为双牌县“民间河长”,在一次巡河过程中,第一次发现了中华秋沙鸭。“在潇水看到了几只‘水鸟’,跟平常看到的不太一样,一下子就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曹建军回忆说,后来得知这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我们异常兴奋,同时感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更重了。
中华秋沙鸭对栖息地水域环境要求极高,被称作“鸟类中的大熊猫”、水域环境的“生态试纸”。2013年至今,中华秋沙鸭持续来到双牌县,曹建军的镜头里,中华秋沙鸭数量变多了,画面也更加丰富。8年来,他总共拍摄了6万多张照片。
曾经,居住潇水附近的部分村民以打鱼为生,渔网等渔具让候鸟生存面临威胁。随着长江十年禁渔计划的推行,居于湘江上游的潇水渔民陆续上岸,生态环保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本版图文均据新华社
为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让人民城市服务惠及更多“一老一小”群体,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