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针对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医药购销、美容健身、教育培训等重点行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本市已办理反不正当竞争类案件598件,罚没款5100余万元。这是记者从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司法局等部门近日联合召开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专场新闻发布会获得的消息。同时,在医疗、养老、餐饮等9个行业领域试点推行“一业一评”等创新监管模式,还要将企业信用评级与执法抽查的频次和比例等内容挂钩,让政府监管既“无事不扰”又“无处不在”。
既要规范纠正企业的行为,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又要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本市已经实现市区两级政府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全覆盖。”北京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况旭介绍,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今年以来,针对互联网平台、数字经济、医药购销、美容健身、教育培训等重点行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本市已办理反不正当竞争类案件598件,罚没款5100余万元。下一步,将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防止排除、限制市场竞争的政策措施出台。
如何让更多企业参与到政府采购活动中,并从政府采购中获利、成长?市财政局一级巡视员于保江介绍,2022年,本市将陆续推出政府采购改革举措,探索区域协同和联合采购机制,充分发挥政府采购规模优势和议价效能,实现“采购结果共享,同城同质同价”。
同时,全面实现公开招标方式的全流程电子化。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未能按照合同履约等行为将纳入供应商信用记录。完善政府失信补偿机制,落实采购合同补偿性条款要求,对于因政府原因造成的供应商损失,应明确补偿机制。
参与招投标,不能再用注册资本金、行业奖项等额外的附加条件来为企业“设门槛”。市发展改革委法规处处长李冠新表示,下一步,本市将全面取消各行业监管部门对招标文件审核;清理招标人在招标投标活动中设置的注册资本金、设立分支机构、特定行政区域、行业奖项等不合理招标要求。
目前,本市已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管平台,市、区有关行政监督部门按照各自职权,对交易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过程监督。交易过程中,监管人员可登录监管平台,对交易项目的开评标过程音视频实施实时监督和事后检查;对交易项目全流程交易数据等进行大数据分析,对交易环节中超时限、违反法律法规等行为,能够自动实现预警报警。
对同一家企业进行多头执法、多频次执法,既会增加企业的迎检负担,让企业疲于应付;也会使得执法人员的任务重、压力大,导致监管成效不明显。“本市优化营商环境中,市场主体在监管执法方面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有:行政执法机关随意检查、无实质内容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处罚畸轻畸重、执法信息不透明等。”市司法局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处处长史凯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本市下一步重点在医疗、养老、餐饮等领域,开展“6+4”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试点。其中,“6”主要是指探索实施风险监管、信用监管、分级分类监管、协同监管、科技监管、共治监管等六项基本制度,而“4”则是在9个行业领域试点推行“一业一册”“一业一单”“一业一查”“一业一评”。即整合各方面监管要求和标准,制定统一的检查单,各部门按照统一检查单开展检查,并开展统一的信用评级。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方葆青表示,企业的信用等级不同,监管频次和监管手段也不同。信用评价好的企业,只需要偶尔进行随机抽查即可;而对于信用评价不好的企业,则必须由执法人员亲临现场进行现场检查,同时还会增加检查频次。市场监管部门将制定出台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的有关意见,将市场监管部门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作为抽查重点、频次、比例等的重要参考,切实提高抽查的靶向性、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