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个城市里的七成社区周边没有配养老设施。”近期发布的《清华城市健康指数2021》指出,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养老设施是明显的短板。
一面是社区缺乏养老设施,一面是已建成的养老机构大门紧锁、形同虚设;一面是政府出台政策鼓励新建,一面是已建机构经营困难、纷纷倒闭。想象中的蓝海,为何却在实践中成了困局?各方跑马圈地之后,如何让这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活下去,也许才是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
经营困难:北京80%养老驿站亏损
根据民政部公开的最新数据,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已经超过30万个。这些社区养老机构的生存状态如何?从北京养老驿站的现状可以窥见一斑。
近年来,随着北京市对养老事业的重视,北京养老事业发展迅速。自2016年《关于开展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意见》颁布以来,北京养老驿站发展进入跑马圈地的状态。“目前,全市建成超过10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但驿站的建设规模、功能发挥、效益情况等还不完善。有专家分析,有80%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入不敷出,有的甚至关门了。”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表示。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田村路的玉海园,是北京市西部最大的综合型社区之一,全国首家“社区一老一小试点工程”落户于此。2018年4月,玉海园开始筹备工作,历时两年,玉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终于完工。可出乎意料的是,光环加身的玉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仅试水了3个月就被迫停止营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敬老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李伟透露,除了受疫情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该项目面临资金、人才、资源等多重压力。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丰台街道的前泥洼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北京市2021年第一批获公示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之一。如果在平常的工作日来到这家驿站,往往会看到三五个老年人在一间多功能室内进行理发及按摩的景象。但前泥洼驿站也有在小微空间内办不了的事,那就是养老助餐。多位居住在周边的老年人均表示,目前没能在这个家门口的驿站内吃上热乎饭。同样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丰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给出的养老助餐解决方案是“靠集团提供配餐”。不过,驿站从业者表示,老年餐虽需求旺盛,但也只是为驿站引来流量,许多时候“卖一份餐还要赔上几元钱”。
让一家养老驿站活下来,需要多少钱?北京一家驿站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把水电、供暖、人力成本、活动费都算上,一年至少需要20万元。理想状态下,日客流量要达到七八十人,才能养活一家驿站。这样一笔账,还是在“政府无偿提供设施”的扶持基础上算出来的。而根据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管理平台数据,去年1月到8月,全市有241家养老驿站服务流量显示为零,另有157家驿站的服务流量低于100人次。
形同虚设:开了就关,大门紧锁
在北京以外的很多城市,这些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大多被称作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因为身处社区,它们又被称为“社区老人的第二个家”。然而,有媒体记者在走访中却发现,不少日间照料中心在建成后却大门紧锁,成为摆设。
日前,在山东德州盐店口社区的佰利金湖湾小区,不少老年人冒着严寒在小区内健身、散步,而位于小区北门的一间日间照料中心却无人问津。这间日间照料中心大门紧锁,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简单的娱乐设施和桌椅被陈列在一楼大厅。盐店口社区工作人员称,日间照料中心关门系多方面原因造成,“已荒废六七年了”。
在山东德州新湖街道办事处南关社区,已建成的老人日间照料中心也名存实亡。中心漆黑一片,空无一人。根据德州民政部门要求,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除了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之外,还应为社区内自理老年人、半自理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料和保健康复,但这些职能对于社区而言却难以实现。据了解,目前南关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有一千多人,要想为这些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不是一个社区所能承担得起的。
除此之外,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德州的日间照料中心发现,一些地图上所标注的照料中心都已不再经营。
对此,山东省德州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淑华说,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关门的核心原因就是运转经费问题,“下一步要加大工作力度,争取各方面的支持,让闲置的日间照料中心真正运转起来”。
人才流失:有创始人离开养老行业
“除了资金外,人才是社区养老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河北唐山市颐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经理王双志表示,现在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支持方面比以前到位了很多,而管理人才以及养老护理员的缺失,制约着社区养老机构的发展。“养老服务行业留不住人是养老圈共识,但在社区养老机构,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有的社区根本招不到人来负责。”在山东青岛从事社区养老服务工作5年的肖楚国(化名)表示,当地政府当初投资建设了不少日间照料中心,最初都是委托社区居委会运营。但是社区工作细碎繁多,居委会很难抽调专门的工作人员去做日间照料。在人手缺乏的情况下,往往只能由社区书记或社区主任去肩负管理运营中心的责任,他们本身就有众多行政事务,对于照料中心只能起到大致的指导作用,具体事务由社区工作人员管理。而社区工作人员对服务对象和服务理念缺乏专业化认知,也不具备养老、护理以及运营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导致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管理不够精细化和科学化。“没有专人负责,没有专业管理知识,不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都难逃关门命运。”
肖楚国还分析称,社区老年人社会组织的发展规模也对社区养老行业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老年人社会组织发展不够强大,相关负责人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就没法给日间照料中心提供有力的支撑,日间照料中心吸引志愿者服务的力度也会明显不足。
肖楚国透露,因为试水受挫,很多社区养老机构创始人纷纷切换赛道,离开了养老服务行业,这也导致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很多同行选择转行,都属无奈之举”。
突围破局:社区养老机构将何去何从
“做社区养老多少都得有点情怀。就目前来看,整个产业的链条,包括产业布局还不是太成熟,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北京市国资公司旗下北京诚和敬驿站养老服务有限公司运营部负责人纪伟说。
有不愿具名的业内学者表示,为了让现有的社区养老机构活下去,各地政府应制定具体的支持政策。在这方面,北京已在行动。2022年1月1日起,《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运营扶持办法》正式实施。在该办法中,首次明确解答了养老驿站“怎么生存”的基本问题。办法中明确,只要驿站履行好政府赋予的基本养老服务责任(包括每周入户探访一次老人,每月为老人安排一次理发,提供养老服务政策咨询服务、代缴咨询,对老年人的紧急呼叫第一时间响应),就能基本实现可持续运营。纪伟说,作为养老服务企业的运营人员,他可以感觉到北京市政府此次的决心。
刘维林则表示,社区养老机构目前面临的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社区养老机构需要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就餐、精神文化、紧急救助等需求。但现在,就餐需求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满足,医疗卫生需求满足度更低,精神文化、紧急救助的功能也没跟上。“这样一来,自身的‘造血功能’肯定不足。”
“想要持续运营,就要把准小区老人的需求。”山西运城禧康华荣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祺说。在调研基础上,中心推出了居家养老、旅居康养、医疗健康、教育培训、文化创意、有机种植、特色食品供应等服务,目前服务覆盖人群1.6万余人,“既满足老人的文化需求、社交需求,也满足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北京某养老驿站连锁集团负责人也表示,未来将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推出康复理疗、老年旅居、社区大集、老年用品和辅具销售等服务。“最起码要做到,1/3的收入由衍生服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