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
一家名叫“椿萱庭”的宅基养老点
在奉贤区柘林镇新寺村试点启用
老人每天花50元
就可以在这里颐养天年
老人愿意住吗?
住得起、住得惯吗?
记者近日来到该镇回访调查↓↓↓
每天50元,按天结算
上海老人住进宅基养老点
柘林镇新寺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
柘林镇新寺村启动第一家椿萱庭宅基养老点。
去年5月1日,位于柘林镇新寺村骑塘11组的“椿萱庭”宅基养老点正式启用,成为该镇第一个“嵌入式”养老点。
该养老点由原来的农民房改建而来,300多平方的建筑分上下两层,通过重新设计和装修,设立了配有独立卫生间和梳洗台的5个标准套间,此外还有用餐区、休闲区等不同功能空间。
这里还是村里的一个老人助餐点,每天有近30名老人在这里解决中饭问题。
胡雪琴阿婆成了首批“尝鲜者”。
“阿婆,住在这里习惯吗?”“习惯的,不要太开心!吃喝拉撒有人管,没事时,还能和老姐妹们聊聊天、看看电视。”今年84岁的胡雪琴阿婆说,去年养老点启用后,她和其他3位老姐妹已经住了一年多了。
“住在这里也方便,走到老宅只要几分钟。我身体好,家里还养着鸡鸭,自留地里还种着蔬菜。”胡雪琴表示,之所以不去养老院和子女家,主要原因就是不习惯。
柘林镇临海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
临海村的椿萱庭宅基养老点
几公里外的临海村,88岁的翁林芳也在今年5月底住进了村里的宅基养老点。
作为柘林镇启用的第二个宅基养老点,临海村的椿萱庭宅基养老点是一幢气派的三层小洋楼,有近600个平方。优先照顾本村的高龄、失独、独居以及宅基地流转老人。
里面不仅各种功能设施完善,楼里还安装了电梯,方便老年人上下。目前,有5位老人入住其间,年龄最大的超过90岁。
翁林芳老人(右一)在和老姐妹们聊天。
“老伴走了后,我不想和儿子住一起,但他又不放心我一个人在乡下,听说村里有了这个养老点,就催着叫我来试试。”翁林芳老人是村里的能人,年轻时曾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几个月下来,挺习惯的。饭有人烧,衣服有人洗,乡村医生还经常到这里给我们量血压、测血糖,监测我们的身体状况。关键住在这里不贵,每天50元,按天结算,如果我要去儿子家住一两天,就没有费用,这多好!我现在的退休工资2000元不到,也够了。”翁林芳表示。
柘林镇迎龙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
迎龙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
今年6月6日,柘林镇迎龙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启动试运行。看着村里的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迎龙村党总支书记李天舒心中的两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养老点选址在迎新411号的一幢三层宅基房内,总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设有8间房、16张床位。
配备了无障碍设施、电梯等设备,还提供从为老助餐、穿衣住宿到日间照料、呼叫服务、文化娱乐、健康指导等多样化服务。目前,村里的4位高龄独居老人在这里居住。
李天舒告诉记者,农村的宅基大多独门独院,宅基之间普遍有一定的距离,“万一老人在屋里出点意外,就算大声呼喊,也未必有人能够听到。但是受生活习惯、经济条件等影响,他们普遍不愿去养老院。”
民宿终于落地
老人一年多了五六万元租金
随着迎龙村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逐渐打响,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来到村里团建、烧烤露营,“吃的、玩的都有了,但是,村里就是没有住宿的地方。”李天舒有些无奈地表示,这几年,一直有第三方和村里沟通,希望通过租借农民的宅基地建设乡村民宿。
“统一出租给第三方,少的一年五六万,多的要七八万。看上去这么好的事情,但在实施过程中,就是很难推动。最大的问题是留守在老房的老人不愿意‘挪窝’,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迎龙村第一家民宿终于落地。
“椿萱庭”建设的启动,老人养老问题得以破局,建设民宿的梦想出现曙光。去年,村里签下了第一个民宿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不久后将正式开业。
这不仅让迎龙村的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了吃、玩、住的闭环,农民的宅基地租金收入也实现了大幅提升,乡村振兴实现了更多的长尾效应。
汤志才老人(左)住进了宅基养老点。
在迎龙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记者见到了84岁的汤志才老人,而他的宅基地就在去年完成了签约,成了即将开业民宿的一部分。
汤志才说,去年村委组织老人参观正在建设中的养老点,让自己动了心。“设施比家里好,而且不用离开活了一辈子的地方。这几个月住下来,感觉蛮好。一年还多了五六万元租金收入,挺满足的。”
全镇已启用3个宅基养老点
提供自留地,还有中医理疗室
养老点提供助餐等综合性养老功能。
■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高于城市,达到了23.81%,而城市仅为15.82%;
■其中,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已经超过1亿,占全国老年人口的40%。由于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如何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成了改善农村养老服务过程中的棘手内容。
柘林镇副镇长杨瑛透露,截至目前,全镇已建成启用宅基养老点3个,年底前还将完成2个,明年上半年再建成开放4个,届时,将覆盖全镇一半的行政村。
目前柘林镇养老点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爱心企业捐赠、政府自筹以及各种政策补贴,点位建设地点包括租用农民房、农村集体用房以及农民流转出来的宅基地。
“养老点除了要让老人愿意住,还要住得起!确定每人每天50元的收费标准,综合考量了老人农保或者镇保的退休金。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还切实体会到,不是高档就是好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杨瑛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个养老点位建设标准非常高,内部还设有健身房。“健身设施对城市老人可能很友好,但是农村老人绝大部分并不需要。具有拔罐、刮痧等功能的中医理疗室,受欢迎程度更高,还能和村里的其他老人共享。”
此外,“活到老,干到老”是农村许多老年人的生活态度。“因此,我们在养老点附近规划提供了一些自留地,让身体情况允许的老年人,通过劳动收获农产品,在劳动中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对于宅基地上的“养老点”,由于不出村、不离乡且费用较低,受访农村老人的接受度普遍较高。
对此,你怎么看?
来源:劳动报(记者:胡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