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是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必经阶段。2023年我省人均GDP达到60073元,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的要求和国家“到2035年老年友好型社会总体建成”的目标,我省再经过10多年的努力,将与全国一道建成老年友好型社会,届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面临诸多突出问题。截至2023年年末,全省60周岁以上常住人口达到1966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20%。基本养老服务水平不高,普惠性养老和高端养老产业发展滞后,“未富先老”现象突出。老年人社会关爱环境氛围营造不足,社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些问题亟待综合施策、统筹解决。
应对老龄化和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我省要立足时代特征、中原特色,在老年养老服务、关爱和发挥老年人主观能动性方面统筹兼顾、精准施策。现阶段首在补齐基本养老服务短板,重在补强普惠性养老服务弱项,要在提升高端养老服务品质,贵在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将养老、为老、适老、敬老和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等一体推进。
补齐基本养老服务短板。基本养老服务补短板,是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政府要兜紧网底,在“硬”“软”“暖”上下功夫。一是补齐“硬”短板。重点完善城乡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营造友好型生活环境。提升各类政策性养老补助,以物质条件的改善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尊严。二是补齐“软”短板。重点加强城乡文化场馆建设,以精神生活的愉悦保障老年人身心健康。三是补齐“暖”短板。如,为鳏寡老人提供亲情化无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活动,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关爱的温暖。
补强普惠性养老服务弱项。普惠性养老由社会力量提供,兼有公益性和微利性特征。提升我省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能力,要在“放”“扩”“降”上下功夫。一是放开市场。推动民办和境外机构参与发展普惠养老服务,允许设立多个服务网点,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二是扩大供给。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等纳入普惠养老服务范畴,补强项目。三是降低成本。通过资金补助、运营补贴、租金减免、水电气价格优惠等方式,帮助养老主体降低成本,促进民营资本竞相流向普惠养老领域。
提升高端养老服务品质。高端养老服务主要面向经济条件较好客群,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要注重“老”“新”结合,发展“银发经济”。一是发展“备老产业”,主要针对55—70岁经济条件好的老人,研发基因检测、分子诊断、激光射频、再生医学等抗衰老技术产品和适老化服饰产品。二是发展“老养产业”,即发展老年人休息调养的产业。重点研发适合咀嚼、吞咽和营养补充的保健食品、睡眠障碍干预产品、情感机器人等。三是发展“喘息经济”,主要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群体开发可穿戴设备、智能轮椅、移位机,以及失能护理床、失禁监护类产品。
激发老年人服务社会新活力。发挥老年群体主观能动性,激发老年人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热情。重点在“共建”“共治”“共享”上下功夫。一是遵循国家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促共建。鼓励“初老者”发挥阅历广、经验多、业务强、技术好的优势,对年轻人“扶上马送一程”,共同建设新时代事业。二是鼓励参与社会管理促共治。拓展老年人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方式,让老年人在参与社会公益性事务管理中发挥余热。三是在互帮互助中促共享。引导组织老年人开展老龄群体联谊活动,在文化交流、技术切磋中增进互信,推动老年人“独乐乐”向“众乐乐”转变。
(作者系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