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今天(7月11日)是第34个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从智能化养老助力老有所养到适儿化改造撑起幼有所育,我国一直在统筹解决各年龄段的人口问题。通过产教融合、定制培训等方式,加快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从今天(7月11日)起,财经频道推出《关注人口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记者奔赴各地养老、托育、职业培训等机构,报道相关政策和实施成效,梳理国外有益经验,探索人口发展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我们的记者近日在北京、成都、杭州等地采访养老产业时发现,各地都在尝试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开门办养老”。
触发报警器的老人名叫高健,今年73岁,常年独居,因此社区专门为他安装了烟雾传感器。不一会儿,社区工作人员张颖之便寻上门来。她告诉记者,目前,社区不少高龄老人的家中,都进行了这样的适老化改造。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老人在家中可实现一键报警,社区救助力量在15分钟内就能上门。这套养老智慧照料系统解决了社区护老的大问题,但是,要让这套系统持续运转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四川省成都市茶店子街道育新社区工作人员 张颖之:每年每户每年是150(元)钱的费用,是由社区支出的,这包含了24小时的后台监控,以及志愿者及时上门查看、救助的费用。目前,我们已经引入类似于上门助浴、老人送餐、送医送药的这些服务,其实这150(元)一年的费用是完全不能够负担的。
目前,社区正在积极接洽相关服务机构,一方面希望给老人提供更多服务,减轻财政投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能帮助服务机构开拓客户群。同样在积极引入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其中的,还有北京市西城区的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正在参观适老化样板间的张志聪,今年67岁,与她同住的还有90多岁的婆婆。
北京市居民 张志聪:刚才我看见那个水池特别好,水池底下有两个握手。洗脸的时候,比如洗累的时候或者腰不舒服的时候,你的双手可以握住它,稍微做一个暂短的休息,特别适合我们现在这个年龄。
张志聪告诉记者,今年6月1日以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自主选择能够提供服务和产品的销售单位。在施工验收合格之后,都能享受到政府补贴,经济困难或失能老年人最高补贴5000元,90岁以上的老年人还将增加20%的补贴比例。
北京市居民 张志聪:(让施工单位)大概给我们出一项预算的计划,我们根据计划看看能不能承受。如果能承受,我们还是尽量改善一下生活,能改造就改造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