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防诈,不能忽视老年群体!近年来,老年群体日渐成为诈骗分子紧盯不放的“肥肉”,五花八门的诈骗“套路”,让许多老年人防不胜防。
近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乌鲁克垦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帮助电信诈骗案,被告人通过转卖银行卡、虚拟小额信贷、伪装淘宝客服等手段,诈骗60余万,50余人次,其中大部分受害者均为老年人。
典型案例
“法官,我被骗了!去年年底,我接到一个显示为香港的电话……”庭审中,刘奶奶讲述了她被骗经历。
刘奶奶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手机显示香港地区,电话接通后,对方开始了一番推销,询问刘奶奶是否有贷款需要。刘奶奶一开始想,贷款有高额的利息,断然回绝了对方。但电话那头的“服务人员”并不气馁,而且抛出了一大堆好处。刘奶奶听后认真琢磨,天下竟有这等好事?平日里儿女很少回来看自己,自己平时能力有限,给儿女也帮不上什么忙,正好可以贷点钱,补贴家用。
对方见此,问刘奶奶要了微信号,刘奶奶没想那么多,直接告诉对方,心想,钱是对方给自己,不是赔本的买卖,还能出岔子不成。
没一会儿,一个陌生微信添加刘奶奶的好友,并立即将刘奶奶拉进一个3人微信群聊,对刘奶奶开始了一番“技术指导”。
通过耐心细致的“讲解”,刘奶奶终于安装上了名为“宜人贷”的手机APP,点击连接下载后,按要求填写了个人信息及银行卡号。
进入“宜人贷”APP,刘奶奶仔细一看,账面上自己竟有20000元贷款额度,于是便提交了提现申请。
戏剧性的事情发生了,系统显示无法提现。一头雾水的刘奶奶回到微信群,询问“工作人员”相关事宜。
“系统显示无法提现,不是说好了,下载APP就可以直接提现了吗?”刘奶奶问。
“是这样的大姐,的确是一安装APP就能提现,可是我忘记了,你现在是新用户,新用户提现是要开通会员的,像我们都是老用户了,就可以直接提现没问题。”刘奶奶接到了这样的答复。
没有利息,要点会员费也是可取的,毕竟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刘奶奶经过一番思量,便通过手机支付宝中的网商银行,将1588元转入到对方的账号中了,开通会员后,再次提交了提现申请。
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来了,刘奶奶再次登录“宜人贷”APP,系统居然再次显示提现失败,“工作人员”让她退出后再次登录刷新,刘奶奶再次登录后,显示打款失败,进入APP查看发现,银行卡号竟然填写错误,联系“客服经理”申请改正银行卡号码,自称经理的人告诉刘奶奶,需先支付6000元才能更改银行卡号,这钱在“宜人贷”的手机app贷款的时候,可以提现出来,刘奶奶只好通过农业银行手机app,向对方提供的账号转账6000元。
一步错,步步错。转完账后,还是无法提现,对方告知刘奶奶,他的银行卡流水不够,刘奶奶转账4万元之后,还是显示无法提现,对方仍表示流水不够,让其再转5万元……刘奶奶这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前前后后总共被骗了13万多。
法治宣传要及时
在庭审结束后,乌鲁克垦区人民法院针对此类情况迅速展开法治宣传。
宣传进商户。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发放《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反诈手册,讲解典型案例和防诈方法,向广大老年人介绍了假借“养老”之名实施诈骗犯罪的特征和危害,揭露养老诈骗的“套路”手法,提醒老年人面对“保健品骗局”“高息返利骗局”“免费赠送骗局”“养生排毒骗局”“中奖骗局”等多种新型诈骗手段和诱惑,一定要摆正心态,理性的考虑和分析,对一些所谓的“小便宜”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收紧自己的养老“钱袋子”。
宣传进社区。结合近期发生的养老诈骗真实案例,乌鲁克垦区法院工作人员以讲座的形式,面对面讲述了可能发生的诈骗陷阱,如借“养老”之名,收取会员费、床位费、欺诈销售“保健品”等八种常用手段和应对措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讲述不法分子如何利用老年人法律知识欠缺而实施诈骗行为,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防范养老诈骗建议。
家庭保障要到位
除了向老年人多科普诈骗套路、多聊聊社会动态、多进行风险提醒之外,还要关注老年人情感需求、思想心理状态。走入人生的暮年,对孤独的害怕、对陪伴的向往、对健康的渴望,成为老年群体的主要期盼,也容易成为诈骗团伙牟取非法利益的突破点。当推销假冒伪劣保健品的人天天上门嘘寒问暖,“比儿女都暖”,有的老年人便心甘情愿地购买“三无”产品。诈骗分子往往利用为老年人提供“情感后盾”等手段,满足老年人心里需求,从而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乌鲁克垦区人民法院主动深入基层,通过面向中青年普法,呼吁家庭和子女帮助老年人远离套路营销,得到了职工群众的好评。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家人的关心帮助,可以有效帮老年人形成预防诈骗免疫力,提升老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帮老年人远离诈骗陷阱,需要不断完善养老服务,更好满足老年群体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