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年轻人都是手机买菜,被隔离这些天要不是楼下小李和小区志愿者时常帮我代买些新鲜叶菜,我就只能吃冰箱里的剩菜了。”家住裕安区平安怡景园的吕奶奶今年69岁,是一位独居老人,自4月5日疫情发生以来,生活方式的突然转变让老人家有些措手不及,疫情防控与老年群体智能鸿沟矛盾凸显。
现状老年生活“为码所困”
疫情期吕奶奶的故事,让我们不禁想起身边这群一度被被数字时代边缘化的老人们。时代裹挟着人前进,总有些人被甩在了后面。此轮疫情六安实行静态管理,放大了人们对于数字化、智能化的需求。有了各种团购APP和微信群,年轻人尚且应付自如,可那些只会老人机的老年朋友们呢?
进入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出门扫健康码、行程码成为人们出入各大公共场所的常规操作。日常生活中用到手机的地方更是无处不在。尽管微信与智能机在老年群体中加速普及,但由于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部分银发族对智能接触和使用仍然有限,在老龄化不断加速的时代,老年朋友在衣食住行中面临的“数字鸿沟”着实令人深思。
“每次去医院看病,首先得戴好口罩,还得扫好几个码才能进入,少一个都不让进,现在如果不是孩子陪着我都不敢去医院。”今年72岁的胡家珍老人告诉记者,以前认为有了手机会让生活更加方便,但现在看来并非如此,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她现在出门仿佛成了“文盲”,啥都不会。
像胡家珍老人这样的老年人不在少数,出门打车、网上挂号、在线缴费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操作,对于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来说都是难题,为码所困”、“不敢触网”成了当下大多数老年人面对科技智能产品的现状,渐渐和这个社会脱节,也为疫情防控的部署与安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探索:疫情倒逼银发族转型
《六安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六安60岁及以上人口为93.40万人,占21.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74.09万人,占16.86%,分别高于全省2.47和1.85个百分点。面对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加速,如何让智能技术发展适应老龄化社会步伐,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成了摆在眼前不可回避的一道“必答题”。
“疫情期,如何让社区里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购物的老人和弱势群体买上菜,是当前我们智慧城市建设和封闭管理期间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在裕安区电子政务中心上班、同时也是一名市政协委员的缪礼敏在六安进入静态管理期一边居家办公,一边加入到所在小区志愿者队伍,她的志愿工作重心主要是为老弱病残户代买蔬菜等生活用品,当看到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居家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很多老年人产生了焦虑的情绪时,她在自己的朋友圈记下了这么一段。
如何做好银发族“数字化”转型,使老年人不至于落伍和被边缘化,接招这个时代赋予的命题。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在探索推进"适老化"改造进程的同时,也着力通过社区、专业社工机构、老年大学及老年服务机构组织学习活动,多途径探讨提升老年人对于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和使用微信等新技术工具的能力。
有关人士认为,社区居家养老将是未来主流的养老方式,在如何做好老年人数字化转型,社区服务的发展有很大潜力与空间。
融入:爱和关注填补数字鸿沟
“我们社区共有5887户13000多人,其中老年群体包括独居老人就有三四百户,可以说是个庞大的特殊群体。”金安区望城街道正阳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奚沛源告诉记者,正阳社区是目前我市较大的廉租房户安置社区,有近400户老年群体(独居老人)聚集在这里,此次疫情静态管理期间,对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老年人与数字化脱轨带来的影响,他们更是深有感触。
“其实这几年我们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在帮助社区老人跨越数字化鸿沟方面也陆续做了一些尝试。”奚沛源说,社区建有特殊群体台账,多次举办老年人关爱行动,通过开设智能手机培训班,“我来教您用手机”为社区有需求的老年朋友提供手机培训课程等便民服务,在破解老年人数字鸿沟上迈出了一大步。
除了社区服务,加强代际交流也是化解老年人被智能边缘化的一道突破口。
市民韩女士对此深有体会,今年的疫情让她和69岁的母亲和71岁的父亲有了一次密切陪伴的机会,通过手把手教学,两位老人开始对智能化逐渐感兴趣,也懂得了一些基本操作和技能。“身为子女的我们,平时应该多抽点时间陪伴老人,教他们学会如何使用常见智能软件,让他们尽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共享移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等这次疫情过了,我也要学学年轻人怎么从网上买菜。”66岁的独居老人关大爷经历此次疫情,深受触动,居家隔离期间如果不是社区和志愿者对口服务,都不敢想像这些天怎么度过。老人家告诉记者,等疫情一结束,他就将老人机换成智能手机,好好学习一下怎么从手机上下单买菜。
“其实老年人有学习的欲望和能力,我父亲80岁了,会微信、qq、美篇,现在也会在手机上下单买菜,老年人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被这个多彩的时代淘汰。”市民汪先生说。
据报道,年中以来,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讲述中老年群体故事的微短剧,并